close
各位好

小弟於 7/7號  下午5點 在多媒體展上 買了我人生第四台筆電....

原因是  正在服役的那台GS73 8RF  ,在當天上午  外出工作本來還好端端的
結果在關電腦螢幕時發現不對勁 , AB件有輕微撬開....理智瞬間斷線




是還可以用,但是 攜帶上成了阻礙..  在維修好之前只能當桌機用... 也因為當天是假日,沒辦法馬上聯絡客服 感到焦急

就這樣腦衝 提領了, 我的備用預算 準備挑選備用機

以下是我的要求
與GS73 8RF 相同   需要4K高色域螢幕進行創作工作
記憶體要  32GB
2TB以上的SSD容量
能夠有八顆核心的CPU 為首選
其次是重量輕  1.8 - 2.6 KG 皆可
有17吋就買,沒有 就 15吋折衷

逛了一圈  似乎也只有 Aero 15 OLED YA/XA 比較接近我的使用需求
但是我的預算不足  只能放棄  YA/XA I9版本
轉購  XA I7 2070 Max-Q 版本
原裝記憶體規格 8GB x2
現場工程師拆下8GB 換上  16GB x2 的三星記憶體 不加價格,  並且價格比原裝號價格稍微再低一些
個人覺得這升級交換還算值得

最後我取貨得到的規格如下

CPU: I7 9750H
RAM: 32GB 三星記憶體
GPU: RTX 2070 MAX-Q
SSD: Intel 760p 512GB
面板: 4K OLED 100% ARGB



C面上的規格貼紙我全撕掉了,比較喜歡外觀簡潔



7/15補上開箱照片 用滿7天  準備保固註冊




7/11 GS73修好交機取回,順便拍攝 大小比對圖





之後我另外添購兩條  NVME 2TB SSD裝入Aero 15 準備做系統複製 ,順便將工作資料移到 Aero 15 上
分別是 Intel 760P / WD黑標 SN750



先暫時寫到這邊

目前人在火車上
晚上我會來更新一下 這樓 
這台筆電的一些 CPU/2070 MAX-Q性能 散熱
以及
日常使用優缺點的 詳細介紹

感謝收看
首先先來介紹一下  技嘉內建的系統調控
CPU那格 可以調整0~4檔位的使用功率  這個調整 會改變XTU的 PL1設置
如果你對於內建檔位不滿意  也可以用XTU解鎖功率限制

順帶一提,AI 會自動調整功率,如果你想要把功率限制完全解除  建議AI要關閉



使用CINEBENCH R20測試 以及狀態圖表顯示  
CPU開4檔 (62W) 原廠狀態


CPU開4檔(62W) 使用XTU -0.150V/TurboBoost 28秒 測試


45W限制 -0.150V /TurboBoost 0.25秒




用XTU完全解除功率限制 -0.150V
 






個人最滿意的一點  這台並沒有被強制鎖45W
可以根據自己使用情境 做各種調整 , 靈活度較高

另外這台的溫度牆設置的很保守   只有 90度
所以有辦法解決散熱問題,就可以確保這台筆電CPU可以全力輸出

拿來剪長片 輸出效率會挺不錯

ID超好記 wrote:
首先先來介紹一下 ...(恕刪)


這台就你這樣的專業影片工作確實是挺不錯的
但是因為散熱是串燒設計
顯示卡如果高負載下CPU就沒有辦法發揮太好的效能了

基本上對這一台有興趣的建議盡快購買
因為目前看到的CPU體質應該都是特別挑過的
甚至有處理到能降到190mV的
基本上INTEL應該不會特別幫技嘉挑好給他
看起來首批的都有挑過的
後面的可能就是用挑剩的去做了

答達大師 wrote:這台就你這樣的專業...(恕刪)

我這邊有做   CPU/GPU 高負載測試

cpu會頂到90度 溫度牆, 隨後功率無法維持在 70W 
而緩緩遞減 到  56~60W ¯\(°_o)/¯
時脈就在 3.5G~ 3.9G 浮動


玩遊戲的話  少數遊戲有吃CPU 偶爾會接近溫度牆 不過超出的溫度不多 所以降頻到是沒有過於激進

目前有考慮想要給CPU上暴力熊液金   

這次是來測試 RTX 2070MAX-Q

在技嘉調控中心 GPU那有兩個檔位  分別是  80W 與 90W設計
可以將MAX-Q 的性能再進一步提升

以下測試結果有用MSI Afterburner 超頻
Core Clock + 185
Memory Clock + 550 


Time Spy: 6992  圖形:7087



Fire Strike: 16556  圖形:19103



目前還有其他事情再忙所以就只測試古墓奇兵:暗影  

Highest 設置


全部 Ultra 設置


紀錄影片:

 


如果找到100W設計的  VBIOS的話,那麼2070MAX-Q性能上  就可以與 RTX 2060 拉開更大的距離
不過供電 發熱 就得受到考驗了
質感很棒效能也優異,新版AERO 15的最大亮點除了OLED外,散熱也增加到5根熱導管加強不少,
是少數通過RTX 2080 Max-Q認證的機種,此外機身結構強轉軸設計佳,開啟AI超頻也夠用,
對於不懂XTU或是Afterburner的使用者來說,算是蠻友善的自動控制,而且還有數字鍵盤啊!

ID超好記 wrote:
以下測試結果有用MSI Afterburner 超頻
Core Clock + 185
Memory Clock + 550 ..(恕刪)


筆電用Afterburner 超頻大多是超爽的
因為功耗被壓回來沒有用大多都是跑測試軟體漂亮
但是玩遊戲被打回原型
2個擋位挺好的
剩下雙燒還沒有玩囉
答達大師 wrote:筆電用Afterburner...(恕刪)


說打回原形 其實也還好

只是 仍然無法上到 "超頻後的理想頻率"

下圖例子 來做個簡單說明 可以點開來查看
惡靈古堡 Re:2
最高特效全開
影像畫質的部分從 100% 加到 170% 來做性能測試底限


這張是 2070 MAX-Q 80W未超頻 時脈 1155Mhz 與網路上 提供的 Boost 數據 1185Mhz很接近


80W 超頻+180Mhz 理想值為1365Mhz  實際遊戲為 1290Mhz   差了75Mhz




90W 未超頻 1305Mhz    功率調整為90W而GPU-z並未改變數據 ,這點就別在意



90W +180Mhz 理想值為1485Mhz   實際為 1425Mhz   相差60Mhz



從結果得知 超頻180Mhz
實際運行 大約只有 + 100~125Mhz 的效果

那麼超頻80W與90W之間的差異
1425-1290 = 135 Mhz

實際上還是有效能提升的作用
然而不同的遊戲引擎/演算/遊戲轉場  會對 個別的時脈有些許差異存在

提高功率設計 或是 超頻  都有相當程度的性能提升效果

ID超好記 wrote:
說打回原形 其實也...(恕刪)


你可能沒有了解我講的
80-90當然會有差那就等於GPU功耗解鎖多了10W
當然會有差
你拉180HZ的部份就是問題了
多上去的那些只是GPU BOOST就算沒有拉在散熱夠的情況下也有機會上去的
拉上去的超頻還是會被90W的功耗牆壓回來
你可以多測試幾次就會知道了
個人認為效能無法透過散熱或其他方式使用,那多花錢買較高檔的規格可能只是當作奢侈品吧

溫度太高而該筆電會降頻vs規格配置、散熱可讓該規格9成9水準的運作,壓力測試廠商應該都有做,但台廠好像沒看到公布,另外看高頻運作的聲音是否可接受.....(這台對我來說太吵了)

題外話國外討論版有在說不要買i9的(大部分筆電)
本文來自: https://www.mobile01.com/topicdetail.php?f=238&t=5845846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imberyalanf3 的頭像
    kimberyalanf3

    遊戲主角

    kimberyalanf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